1949年从医至今,董天华教授在苏州行医六十余载,在门诊看病时,很多患者对他说,“董教授,我的爷爷找您看过病”,“我奶奶的病是您治好的”……董老今年虽已87岁高龄,仍然坚持一周两次门诊,为慕名而来的患者看病。他竭诚为民的精神感动了万千患者,他们说:“苏州百姓需要这样的好医生!”
同行:他一辈子只想做位好医生
董老是国内著名骨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华医学骨科学会常委、委员,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尽管如此,每当自我介绍时,他还是坚持称自己为“董医生”,他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琢磨怎么给人看好病,减轻消除病人的痛苦。”
1949年,从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毕业,23岁的董天华从上海来到苏州,进入博习医院(宝威体育平台附属第一医院前身)。1956年,董天华创建医院骨科;1983年,法国进修归国后担任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他还曾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他擅长创伤骨科和髋关节外科,尤其是股骨头坏死的诊治。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并且多发于青壮年。文献所示,大约有80%的坏死早期病例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2年后坏死股骨头将发生变形,髋关节功能因此而丧失,不得不进行关节置换手术。这对年轻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给家庭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如何才能使股骨头坏死获得早期诊断,还要想方设法防止早期坏死股骨头发生塌陷和变形?为了病人,董天华开始做这项前人没有做过的研究,因为他见不得病人身陷沉疴。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探索和动物实验,他创造性地提出将“美多巴”应用于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2002年,当时年仅27岁的常熟姑娘小骆是董天华诊治的第一例股骨头坏死的病人。小骆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服用激素导致双侧股骨头出现坏死,来的时候她饱受疾病的折磨,股骨头坏死区域达80%以上,双腿剧烈疼痛以致行走困难。按照董天华的治疗方案,没多久,小骆的疼痛症状逐渐消失,双侧股骨头也保持了正常的外形。停药之后,董天华还放心不下小骆,每隔半年都要打电话让她过来复查,经过十一年的随访观察,小骆的股骨头坏死区域由原来的80%下降到了现在的10%。如今,小骆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患者:他用最简单的药为病人治疗
在董天华的诊室里,不少细心的人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整齐地放着一大摞装订成册的资料,这是董天华为470多名股骨头坏死患者建立的病历档案库。这四百多名患者中,有很多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小伙子,才这么年轻,他们就都患上了股骨头坏死。这些年轻患者生活才刚刚开始,就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可能要面临残疾的厄运。每每看到他们,董天华眼里都流露着怜爱,除了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检查体格之外,他还仔细询问他们的家庭条件,尽可能用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和最便宜的药物。
那一年,苏州农村小伙小李,因肾移植后使用激素,出现双侧股骨头坏死,双髋疼痛难忍,走路只能借助双拐,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家人带着小李辗转多家医院,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家庭也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经历两次人生重大打击,小李一度抑郁,几乎丧失了生活信心,他还只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生才刚刚开始。在一家人孤立无援时,偶然听说宝威体育平台附一院董天华教授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上的成就,他们找到董天华。董天华精心治疗,并尽量为小李开最简单、最便宜的药物。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每三个月都要来医院随访,为了少让小李花钱,董天华向宝威体育平台附一院领导申请,并与医院挂号收款处约定,每当股骨头坏死患者来复查时,他主动将自己100元的高级专家挂号费降为5块多的普通号。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小李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他也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如今的小李已近痊愈,也幸运地找到了工作。他感激地说:“是董老给了我人生的曙光和希望。”
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护士们心疼他八十多岁的高龄,每次想给他的门诊限号,但是没有挂到他专家号的患者来到他面前,董天华都不忍拒绝。他说,这些患者很多都是外地来的,得了病本身是多么的不幸。每次门诊,董天华都尽量挤出时间为这些病人免费诊治,经常到中午十二点多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但对自己,董天华从不搞特殊,他因双眼黄斑变性,到医院眼科看病,家人觉得他年事已高并且医院内部熟悉,让他直接找眼科医生,可他却坚持挂号,并且排队等候就诊,让周围的医生护士肃然起敬。
学生:他把每个病人当作对医生的一次考试
躬身为桥,直立为梯,对于学生,董天华总是倾囊相授,没有一点保留。直到去年,他还坚持着由他主持近20年来每周一次的晨间英语学术报告,会上,年轻医师用英语进行学术报告,这对于培养年轻医师的外语素养、拓展学术视野,大有裨益。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应该把每个来的病人当成是对医生的一次考试,患者的临床诊断并不是你想象那样简单,有些病人所患的病,并非属于骨科范围,你必须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诊断病例时,不至于误诊和漏诊。”
教授学生时,董天华十分注重以身传教,用自己的行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看门诊时,遇到复杂病例,他会停下来与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判断,然后再点评。有一次,董天华在门诊遇到一个尾椎附近有疼痛性肿块的患者,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病例,病人辗转皮肤科、骨科甚至妇科,可就是找不到病因。接诊后,董天华想起自己60多年前在普外科的教科书上学过,疾病的英文名称他至今还记得,查明病因后,他将病人转到了普外科,为病人的治疗争取了时间。
他的学生们说:“跟随董老师看门诊,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可以学会怎样从繁杂众多的病史中寻找一条主线; 又能学会怎样用仔细的体格检查方法探得疾病的部位; 如何从众多的临床资料中抓住主要线索,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方法;令人终身受益。”
如今,八十多岁的董天华还经常带着刚分配来的年轻医生,一起门诊,讨论病例。不坐诊的时候,他也闲不下来,他将每个股骨头病案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记录在电脑里,以便日后进行总结。
熟悉董天华的人都知道,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在他深爱的《甜蜜奏鸣曲》中,那一个个甜蜜的“音符”,便是一名名经他医治圆梦人生的患者。
《城市商报》2013-07-08